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驳裴注引邴原别传中对建安十二年末曹操在昌国的相关记载

2016/7/2追加:

彻底乱了,突然发现,这个事儿还可能发生在建安十年十月。武帝纪:

(建安十年)夏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其众十余万降,封为列侯。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攻鲜于辅于犷平。秋八月,公征之,斩犊等,乃渡潞河救犷平,乌丸奔走出塞。

……冬十月,公还邺。

不过这样的话,路线还是很奇葩,从北京密云水库到淄博再回临漳。。。不过比从易水到昌国靠谱一点。。。

结合评论里和小伙伴讨论的东临碣石可能在山东无棣,无棣离南皮很近,理顺了一下,可能事情的顺序是这样的:建安十年春正月曹公在南皮搞定了袁谭,然后八月去了犷平(密云水库)救鲜于辅,途中到无棣碣石山搞了一首观沧海出来,胜利后回军到了昌国(可是为什么要绕道去昌国?),十月回邺城,十一年正月征高干,四月下壶关,八月又向东追海贼管承,到淳于(现在潍坊),打算征乌丸,让董昭挖了平虏渠,(感觉此时去昌国的话,行军路线更正常才对,可是仍然解释不了令君出现的违和感),十二年二月回邺城,大封功臣,五月出兵到无终,七月“傍海道不通”,出卢龙塞,八月等白狼山破敌,屠柳城,九月“自柳城还”(郭嘉死于这时?还是后来?)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回邺城。

啊啊,感觉曹老板带着郭祭酒来来回回东征西讨好艰辛。。。

然而就当我突然想起魏书里还有一个我从来没看过的乌丸鲜卑东夷传,想去查一下时,发现了以下文字:

“会太祖平河北,柔帅鲜卑、乌丸归附,遂因以柔为校尉,犹持汉使节,治广甯如旧。建安十一年,太祖自征蹋顿於柳城,潜军诡道,未至百余里,虏乃觉。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抑〕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余遗迸皆降。”

Excuse Me? 怎么又成十一年了?

我放弃了。看过这篇因为读书少无知而胡说八道的小伙伴儿们,请无视我,抱歉了~~

============================================

今天读三国志邴原传,读至裴注引原别传关于建安十二年末曹操征三郡乌丸归途到昌国处。原文如下:

太祖北伐三郡单于,还住昌国,燕士大夫。酒酣,太祖曰:“孤反,鄴守诸君必将来迎,今日明旦,度皆至矣。其不来者,独有邴祭酒耳!”言讫未久,而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惊喜,揽履而起,远出迎原曰:“贤者诚难测度!孤谓君将不能来,而远自屈,诚副饥虚之心。”谒讫而出,军中士大夫诣原者数百人。太祖怪而问之,时荀文若在坐,对曰:“独可省问邴原耳!”太祖曰:“此君名重,乃亦倾士大夫心?”文若曰:“此一世异人,士之精藻,公宜尽礼以待之。”太祖曰:“固孤之宿心也。”自是之后,见敬益重。

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越读越觉得不对劲。“北伐三郡单于”这种字眼,对我这种祭酒粉来说,是异常敏感的。首先就觉得气氛不对。且不说征乌丸归途是不是像曹瞒传里说的那样艰苦“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根本不会有机会更不会有心情宴饮,(曹瞒传这条记载本身可不可靠也不好说)。就说郭嘉刚死,太祖有心情“燕士大夫”?然后令君出场了,更觉得可笑,令君若是在坐,曹公还需要连写两封信给他,追思郭嘉?这是多喜欢写信→_→

然后我又查了一下昌国这个地方在哪,然后就彻底笑了:昌国在今天的淄博市,柳城在今天的朝阳市,邺城在今天的临漳市。

三国志武帝纪:

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诸将或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公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

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易水在今天的易县。太祖要是从易水回邺城,走直线就好了,干嘛走个等边三角形,还要绕着海特意去昌国宴请士大夫呢?再者,真这么走,能在两个月之内回到邺城?地图如下:



原别传为了抬高邴原,也不用拿这种一眼就能看穿的错误记载来达到目的吧?还特意把令君扯进来,令君同意了吗?

嘛,虽然所引史料有各种问题,不过也是在所难免,裴松之这种治史态度,个人认为比惜字如金的陈寿对后世更有价值~


如有兴趣请查看:

【考据】【假如曹操去了昌国】郭嘉到底死在何地? (2)

评论 ( 14 )
热度 ( 26 )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碣石潇湘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