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乱谈】那些年活跃在那乱世的阳翟人

阳翟县,秦置,是豫州刺史部颍川郡的治所,估计长期以来都是颍川郡的政治中心。度娘告诉我呢,阳翟是夏启的都城,战国时又是韩国的都城,西汉时一度是韩信的封国。想来这种地方必定是千百年来人杰地灵咯~自从粉上我本命以后,我对“阳翟”这两个字就格外关注,龟速阅读三国志的时候,一看到XX字XX,颍川阳翟人也就兴奋。虽然我到现在才基本读完了魏书曹老板那一代人的传(而且很多人物是一边读一边忘,(⊙﹏⊙)b)但还是记住了几个阳翟人。想开一篇来乱谈一下这几个人~~


1.郭嘉。

这个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当然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本命,郭小嘉~但因为平常说他说得太多,不好意思郭祭酒,今天您不是主角啦~~不过虽然今天不细说郭祭酒,但我会经常在说下面几个人的时候提到他,毕竟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因为郭祭酒才被我关注的~

在这里主要是说说郭嘉的家世。阳翟郭氏,我知道的除了郭嘉和下一个要说的郭图,仅有的就是东汉的郭弘,郭躬父子,郭躬有传见后汉书卷四十六。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郡内比之东海于公。年九十五卒。

“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这里的阳翟郭氏,“家世衣冠,”“家世掌法”,但载于史书的也就这父子两人而已。其中郭弘还只是郡曹掾而已,虽然祖坟冒青烟出了个郭躬官至廷尉(九卿),但和那些n世三公的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而且我印象中,汉代既然已经尊儒了,世传律法的家族,包括长社钟氏,在地位上应该是不如世传经典的家族的。所以阳翟郭氏,个人认为在地位上,郭氏虽然也算是当地“右姓”“世家”,但还是不如像颍阴荀氏,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河内司马氏这些吧。这里大概能窥见为什么曹老板称郭嘉是“知孤者也”——曹老板绝对是法家寒族政治的倡导者,而阳翟郭氏世传刑律,两人在三观上首先就是合拍的。包括钟繇,我觉得曹老板拿他当心腹,给他司隶关中这么重要的地方,后来又给他大理,相国——首先得有他俩在三观上一致这个前提吧。

另外吐槽一下,郭弘“年九十五卒”→_→我很怀疑郭小嘉到底是不是他的后代→_→否则这长寿的基因都遗传到哪儿去了呢→_→再说了,若是郭嘉真是郭弘、郭躬这一支的嫡系后代,郭嘉传开头一定会这样写:“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X祖躬,元和中为廷尉。”

追加:

感谢博学的 @白襕屠苏 太太指正我对于后汉书郭躬传后面诸多子孙的忽略之处~阳翟郭氏在郭躬之后还有的是牛人~然而一开始都被我忽略了哈哈~补充在下面~

中子晊,亦明法律,至南阳太守,政有名迹。弟子镇。

镇字桓钟,少修家业。辟太尉府,再迁,延光中为尚书。及中黄门孙程诛中常侍江京等而立济阴王,镇率羽林士击杀卫尉阎景,以成大功,事在《宦者传》。再迁尚书令。太傅、三公奏镇冒犯白刃,手剑贼臣,奸党殄灭,宗庙以宁,功比刘章,宜显爵土,以励忠贞。乃封镇为定颍侯,食邑二千户。拜河南尹,转廷尉,免。水建四年,卒于家。诏赐冢茔地。

长子贺当嗣爵,让与小弟时而逃去。积数年,诏大鸿胪下州郡追之,贺不得已,乃出受封。累迁,复至廷尉。及贺卒,顺帝追思镇功,下诏赐镇谥曰昭武侯,贺曰成侯。

贺弟祯,亦以能法律至廷尉。

镇弟子禧,少明习家业,兼好儒学,有名誉,延熹中亦为廷尉。建宁二年,代刘宠为太尉。禧子鸿,至司隶校尉,封城安乡侯。

郭氏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

壮哉我大阳翟郭氏(⊙o⊙)


2. 郭图

阳翟郭氏在三国志有记载的除了郭嘉就是郭图了。郭图这个人没有自己的传,得从别人的传里一点一点的找。

首先他肯定比郭嘉大。钟繇传中裴注里有一个让我感觉特别牛的人:阴脩。

“谢承后汉书曰:南阳阴脩为颍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锺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祐、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国朝。”

钟繇、荀彧、荀攸、郭图……考虑到荀彧同学又举荐了多少人,阴脩同志才是曹老板的人力资源总参谋长啊捂脸!!!(包括郭图,在袁绍那边给曹老板在客观上帮了不少忙→_→)

跑题了跑题了。郭图仕途起点是“计吏”,百科告诉我“意思是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考虑到其他几人起点也都是郡吏级别的,郭图也并不是太差。可是到后来,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郭图之后不知何时去了河北,应该先是在韩馥手下,是一个亲袁派,荀彧传里荀彧去投奔韩馥结果韩馥被袁绍夺了冀州时归了袁绍。他的事迹也集中见于袁绍传。

在这里我就要感叹一下人与人的差别了。除去一条是否劝袁绍迎奉天子有矛盾的记载以外,郭图同志非常精准的引导着袁绍同学在每一道选择题都选择了错误答案。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其实郭图也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只不过他的能力不在做选择题,而在于做“说客”。

郭嘉和郭图两人在这方面的能力上是相同的。郭嘉能让曹老板力排众议听从自己出的险招,郭图能让袁氏一次次失败后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己提供的错误答案。且不论对错,能让老板听从自己,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你看刘子扬同学→_→心疼他啊。身为汉室宗亲,确实身份有些尴尬,但他自己就没有问题吗?从刘勋,到曹老板(还好些,汉中那次听了刘晔的),到阿丕,到曹叡,每个人能准确避开他提供的正确答案,我总觉得这跟他自己,特别是他喜欢在某些事情上顺着主公的意思去说这种做法上,脱不了干系。从这点来看,他就不如郭图,虽然他提供的是正确答案,郭图提供的是错误答案。

何况,郭图其实在袁绍对付公孙瓒的时候,应该是有过一些正确建议的,否则也不会有袁绍的无条件信任吧。只不过因为是失败者,这些前期的小小的功劳,都被历史忽略了。

郭图在袁绍死后和辛评一起支持袁谭,然后提出派辛毗去曹老板那里请降,最后的结局记载在后汉书里:

“十二月,曹操讨谭,军其门。谭夜遁走南皮,临清河而屯。明年正月,急攻之。谭欲出战,军未合而破。谭被发驱驰,追者意非恒人,趋奔之。谭坠马,顾曰:“咄,儿过我,我能富贵汝。”言未绝口,头已断地。于是斩郭图等,戮其妻子。

不知郭嘉看着自己同族的,同样深得自己主公信任的,善于和别人“交斗其间”的,当初曾在袁绍处接待过自己的公则在自己的算略中身首异处、妻子尽诛时,会不会感慨这个乱世的残酷呢……曹老板哭袁绍的时候,顶有不少人明里暗里说他虚伪,郭嘉估计是少有的,能够真正理解那种送走与自己分道扬镳故人的悲凉感的人吧。


3. 辛评

说完了两个郭家人,自然就要说辛家人了。辛氏原先是陇西人,光武帝时迁到阳翟。集解里说辛家其他人的传,包括晋书里列女传宪英姑娘的传,都说是陇西人。

辛评这个人提到的地方不多,大多也见于袁绍传,一生经历和政治派别和郭图都很像。然而辛评后来怎么样了,却是个谜。他是在跟了袁谭后不久就死了,所以郭图说服袁谭派了辛毗而不是辛评去找曹老板?还是说他后来才死的?他的家人没有和郭图、辛毗家人一起逃出邺城,是因为他死了别人顾不上他的家人,还是他自己疏于策划?袁绍帐下,荀谌、辛评都不知所终,而这俩人都是颍川人,有的时候还真是细思恐极呢。。。

演义里说辛评恨辛毗降操,死前拜托审配在城破之日杀光自己的家人。老罗泥垢了,非要跟人家安排不孝的罪名你觉得你很对得起他是吗?


4. 辛毗

辛毗的出生年份不知道,但辛宪英的生年是191年,可以大概的算出辛毗的年龄,应该和郭嘉差不多大。辛毗应该是在二哥(辛评字仲治)去河北的时候跟着去了。曹老板曾经征辟过辛毗,但他因为跟着哥哥在袁绍那里“不得应命”。私设里,辛毗和郭嘉是发小,向曹老板建议征辟辛毗的就是郭小嘉。

辛毗在历史舞台上亮相是郭图推荐他去替袁谭向曹老板请降。我觉得郭小嘉同学在这里的作用,和当年辛评郭图在袁绍那里对郭嘉起的作用一样,都是作为老乡照顾、接待一下来人。辛毗看出来曹老板脸色不对,觉得请降的事要黄了,“以语郭嘉,嘉白太祖”。接下来辛毗同学对曹老板那一番话,说的无比精彩,我禁不住要复制粘贴一下~~

“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於己也。今一旦求救於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於外,谋臣诛於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於上,人事困於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今往攻鄴,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袁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脩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太祖曰:“善。””

这篇算是长篇大论应答,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曹老板你管他袁谭真降假降你有这个机会搅和进去还不赶紧把整个河北都拿下啊!”

集解里有些人评价大概是这样的:我去!辛毗你这小子是来请降的还是来卖主的!咦?辛毗不是个卖主求荣的人啊?怎么替袁谭来请降怎么倒劝老曹赶尽杀绝嘞?嗯一定是他为了诱惑老奸巨猾的曹贼出兵故意说的,其实他并不是真想让老曹把自己主公吞了。。。

我的看法是:呵呵。

卢弼的案我无比赞同:

“良禽择木,事理之常。操为司空,已有辟毗之命,郭奉孝又为毗之乡人,策谋定计,算略深通。南向荆州,本为兵家之权变,毗已心折矣,安得不尽情倾吐乎!”

总之,豫让有众人国士之论——并不是每一个主公我都真心把他当做主公。我觉得辛毗早就看不上袁氏了,要不是因为哥哥和家人在河北,估计早就应曹老板征辟跑来跟郭小嘉会合了→_→

辛毗的家人提前从邺城逃出来了,我表示好险!!!他那智慧的女儿宪英姑娘幸免于难啊。辛毗本来想把哥哥家人从邺城救出来,结果都被审配杀了。审配的侄子和辛毗友善,开城投降。看到他进城后“号哭不已”,拿鞭子抽审配的文字,我反而觉得他是个敢于表达恨意的真汉子。从后面他的表现来看,这个直性子一直伴随了他一生啊~~

曹老板把他“表为义郎”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二年辛毗都没有任何记载出现过,我估计是回家守了好长时间的孝吧,毕竟哥哥家的人都是五服之内……顺便提一下建安二十二年这个记载:

“久之,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文烈忧不轻矣。”军还,为丞相长史。”

我看到这个记载很高兴。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发现曹老板经常拿高祖、光武举例比喻自己,荀彧也经常用高祖举例进言,就说看!曹贼自立之心暴露无遗!看!荀彧才不是大汉忠臣!这条足够打脸了吧?曹老板总不会想立曹洪吧?→_→话说曹老板你“贪财好色”四个字说得这么明显,一点面子都不给曹洪留,这样真的好咩→_→

阿丕当上世子时,抱着辛毗的脖子说“辛君知我喜不?”还引来了宪英姑娘的吐槽,这点后面再说。但从这里看辛毗应该和阿丕关系不错的。辛毗支持阿丕肯定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出于“立嫡立长”的大义,但辛毗这么直一个人,憎恶分明到恐怖的阿丕却能次次容忍他,很定有很深的个人感情在里面吧。你看辛毗拉着阿丕的衣服不让他徙冀州士民到河南,阿丕发了怒后,回头也只是说了句“Georgie,你说你逼我这么急干嘛呀~”而且毕竟听从了一半。同样是当了皇帝后的打猎,鲍勋劝谏,阿丕曰:“滚!”阿毗劝谏,阿丕默然,减少出猎。鲍勋有自己作死的成分(我有时间可能单开一篇说这个问题),但是对比一下,阿毗的建议虽然阿丕有时不听,甚至脸皮厚厚地“听一半”,但他还是很得阿丕信任的。

换了明帝继位,阿毗不听儿子辛敞进言,不肯向刘放孙资示好,充分体现了他的倔脾气,然而也因此“出为卫尉”。他给明帝进言,基本也都是“不听”。阿毗:“别大修宫室了陛下~”阿叡:“朕这是为子孙提前搞定了好么!”(阿叡你这找借口能力也是够强的哦)阿毗:“别造玄武台了陛下~”阿叡:“好吧好吧。”转头:“来人呐,接着修~”→_→

辛毗活到诸葛亮死后不久,应该属于长寿的了。司马懿不想出战,但怕拗不过诸将,连向明帝上表请战,明帝派辛毗一把年纪持节去监督不让出战。裴注引魏略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

“魏略曰: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宣王虽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司马懿是要让着辛毗的。结合开头推测的辛毗和郭嘉差不多大,可以脑洞一下若是郭嘉活到那时,司马懿也是要让着他的。然而,辛毗已经是三朝元老了,还是没能活到高平陵政变司马家崛起的时候,何况是天生郭病号呢?所以对于“若是郭嘉没死,司马家也会收敛一点”的意见,其实我觉得,也就是想想罢了。


5. 辛宪英

说真的,汉末三国算是一个出名女性井喷时代了。然而美若江东的大小乔甄氏,猛若孙夫人,惠如卞夫人,才若蔡文姬,聪明如黄月英等等,在我心里都比不上宪英姑娘的洞见深远和大智慧。哦对了顺便说一嘴,在我的三国女性个人排行榜上第二名是郭女王😝

宪英姑娘据说生于191年,她的记载基本都是他外甥夏侯湛给她做的传里。三国志里是在裴注引的世语,并全篇抄录在晋书列女传羊耽妻辛氏传里。关于她的第一段记载就是“辛君知我喜不”时她的吐槽,那时是建安二十二年,她已经27岁了,不出意外早就出嫁了,而辛毗还把这事儿告诉她,可以看出她平常在家时经常和父亲讨论这种事,她的洞见,肯定也是这样慢慢培育的。关于阿丕的喜悦,她的结论“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简直吓到我这个现代人,这是怎么推论出来的…在她面前我觉得自己的智商一定是有问题的…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阿丕这个举动挺可爱的😝他矫情自饰了这么多年,一朝胜出,喜形于色完全可以理解啊……可是宪英姑娘就是从这“可以理解”的举动上看出了“魏其不昌”,可怕…

接下来的高平陵政变,宪英姑娘准确地看清了局势,又能让弟弟辛敞保持节义。多少年后钟会伐蜀,宪英姑娘(这会儿应该叫老夫人了)不仅能一言道出钟二“纵恣”于国不利,还能在自己儿子也要跟着去西川时用一番告诫保住他的性命。那个时代女子无法为国家多做什么,能用自己的智慧保全家人,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宪英姑娘活了七十九岁,到了司马炎泰始五年,经历了汉,魏,晋三朝。她一生节俭,嫌儿子(也有说是侄子羊祜,但我觉得不是)送的锦被太奢华,反过来盖。对比一下比后来晋朝那些斗富的士族,实在令人感叹人心不古。不知她眼看着汉亡,眼看着司马氏上位成功,眼看着自己“何以能久,魏其不昌”的谶言成了真,心里有没有一点见证沧桑的悲凉呢……


6. 司马徽

司马徽在三国志里并没有传,仅有的一点事迹主要在蜀书庞统传裴注里。世说新语引司马徽别传说他是颍川阳翟人。若真如此,奉孝弱冠时“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所交结的“英隽”、“识达者”中若是有司马徽,我一点也不惊奇。不过想想郭嘉和孔明、庞统、还有那个同样不治行检的向朗竟然通过司马徽能扯上一星半点的关系,也是细思恐极啊,贵圈真乱→_→郭嘉对刘表知道的这么清楚,难道和司马徽有关系?

司马徽因为避乱去了荆州,在刘表这个“座谈客”处没有丝毫展身手的余地,倒是成就了他汉末第一隐士的名气。他那种“好好先生”的性格估计就是在这个乱世中磨出来的,和荀攸的装愚是一样的,因为我很难想象一个到了庞德公家里把人家妻子儿女当自家人使唤的人会真的对所有事情都没有意见。

水镜因为刘表外宽内忌,当了一辈子隐士,终于在刘表死后等来了曹操。历史上没有留下有关他政治倾向的记载,但他的学生基本都在刘备处,不知他本人对曹老板是什么态度。老板得到司马徽本来是准备“大用”的,可惜他不久之后就死了,大概这就是所说的无缘吧。


7.赵俨

赵俨是我读到的最后一个阳翟人。赵俨传里说他建安二年时年二十七,算来比郭嘉只小一岁,但两人似乎没有任何有交集的记载。

和司马徽一样,天下将乱的时候他不是跟前几个阳翟人一样往河北跑,而是往南方荆州刘表哪里去了。然而他很快也发现刘表那家伙不是什么好主儿,于是在建安二年带着老小投了曹老板——算来和郭嘉来的时间差不多。他从朗陵县长开始仕途,而郭嘉直接而且一直是司空军祭酒。他处理上司李通妻子伯父案的时候能秉公,得到了李通的赏识(他也是够幸运的哦,换个人还不报复你…)官渡时,赵俨在后方,为给百姓减租以安民心这事儿替李通给荀彧写信,既表了忠心又体现了自己的政治能力,估计是得到了令君在曹老板处的好评,“入为司空掾属主簿”。建安十三年督护颍川驻屯的于禁、张辽、乐进三军,这三个人哪一个不是大功在身,互相都不服气,可赵俨硬是能让他三人“隧相亲睦”。在汉中时,赵俨几经周折平息了一场可能后果比较严重的叛乱,关羽水淹七军时赵俨为徐晃成功解围起了重要作用,关羽退走后,他“不要追”的意见也被证明和曹老板的想法一致。

赵俨这个人的定位,给我的感觉是,虽然几乎从来不跟随老板身边出兵征伐,但是却每次都督护大将,而且能协调周全,提出正确的计策,可以说还是很有能力,也很受信任的。

赵俨能够周全协调上至大将下至兵卒,免不了靠一些权变甚至空头支票,他汉中安抚士兵的事就引来了裴注里孙盛的吐槽。然而这绝非他最大的黑点。陈寿这个专美传主的家伙在赵俨传里隐去不写的锅,在杜畿传里却毫不留情地给他背上:他当河东太守的时候,为了多征集寡妇组织集体改嫁,把已经私下改嫁过的妇女也征集起来。他运气不太好,因为杜畿传在他赵俨传之前,他这锅容易先入为主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然而我可能比较认同曹老板“唯才是举”的做法吧,我总体上还是挺喜欢赵俨这个善于安抚人心,周全协调,有一定权谋策略的人。

辛毗是三朝元老,赵俨更厉害,四朝元老,活到正始六年,位至司空——郭嘉就算再能活,官场上的地位也最多是三公而已了。然而长寿如终年75岁的赵俨,还是没能活到高平陵政变——也许宪英姑娘说的对,这就是曹家的命,从一开始就注定的,认了吧。

评论 ( 23 )
热度 ( 157 )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碣石潇湘 | Powered by LOFTER